国务院日前印发《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指出,挖掘基础型消费潜力,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,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,开发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重点项目。
着汉服、绾青丝、执团扇、游古城身着各式汉服的游人穿梭于全国各地景区之间,仿佛穿越时空,一幅幅生动的民间传统文化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。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,更是当下“汉服热”的生动写照。
这份“热潮”会是昙花一现吗?背后有哪些产业支撑的深层原因?未来发展路向何方?带着这样一些问题,本报记者近日走访河南、山东、北京、江苏等地,探寻“汉服热”背后的深层原因。
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,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《年锦》中,四位艺人分别身着汉、唐、宋、明不同朝代的中华传统服饰,惊艳四座。时装秀不仅收获观众赞美,更让万千汉服爱好者狂喜。
“别人是上班,我们员工像穿越。”8月10日,在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,市场营销部副经理赵奕鼎说,“从讲解员到售票员,甚至保安、保洁,都有正装、汉服两套服装。穿汉服、行汉礼已融入工作日常。”
过去,汉服被认为是“演出服”。穿汉服逛街,总能“引人注目”。当下,汉服文化体验消费场景火热,“汉服热”席卷海内外。
“女儿今年才5岁,就对汉服情有独钟。”洛阳市民马晓婷说,“最近姐妹聚会,我和女儿穿了汉服母女装。”顺着马晓婷的网购订单,记者看到,汉服的发货地指向山东省菏泽市曹县。
曹县,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县,如今已是中国汉服产品的重要生产地。走进曹县大集镇,布料销售、服装制版、快递物流等商铺一应俱全。汉服店里,从飘逸的唐制、简约的宋制到庄重的明制,再到融合现代元素的新中式汉服,应有尽有。
“过去,汉服单件价格普遍超千元,从购买力的角度来看,面向小众人群。现在,一套汉服多在100元至300元不等,满足大众消费需求。”曹县辰霏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、汉服协会会长胡春青说,“得益于积累10多年的演出服装生产基础,曹县逐渐形成了精细完备的市场分工。顺应市场变化,自2020年年初,曹县人从制作演出服转型做汉服,乘上这股国潮风。”
“大学生回曹县卖汉服”“曹县马面裙供不应求”今年以来,曹县热搜不断,流量持续变现,以马面裙为主的“拜年服”在春节期间销售额超过3亿元。
曹县汉服物美价廉,如何走出“内卷”,迎接市场之间的竞争?胡春青说,提高原创能力、提升汉服品质、传播汉服文化。
记者采访中了解到,为避免同质化竞争,曹县成立汉服协会,帮助汉服制造企业与设计机构、高等院校建立合作,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;为保护自主创新,成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,将专利申请办理时间从以前的180天缩短至10天;协会成员间信息共享,“有钱同赚”“遇险共避”,少了内耗,多了共赢
“汉服飞入寻常百姓家,也得益于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电商模式。”曹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,截至目前,曹县电商公司发展到7755家,带动35万人创业就业。其中,汉服企业2524家,原创汉服加工公司超过90%,网店14718个,汉服从业者接近10万人。
在电商推动下,曹县汉服产业快速占据国内市场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年,汉服销售额达72.15亿元。今年上半年,曹县汉服网上销售额40.6亿元、增长18%,市场占有率占全国的50%以上。
“90后”姚驰行从事汉服行业12年,是汉服品牌“洛如嫣”的老板娘。她说:“为了打品牌,我们拍摄了以曹县原创汉服为元素的网络微短剧《洛如嫣》,推广汉服理念;成立有爱云仓仓播基地,整合汉服供应链、主播、物流等资源,拓宽销售经营渠道。如今,仓播基地成为山东省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原创汉服直播基地。”
“洛阳、曹县,都有我的汉服店。”在姚驰行看来,“如果说曹县汉服出圈在于物美、价廉、百搭,那么,洛阳汉服的火爆原因则是文化、场景、体验。”姚驰行认为,当下“汉服热”的另一大原因,在于其形制多样,满足多种人群的审美需求,更深层次上,是文化自信的体现。
从央视春晚惊艳亮相,到马面裙海外“圈粉”,再到百姓生活日常穿搭,汉服已实现跨界破圈。可怎么样保持热度,并使其持续升温,汉服产业从业者们,在观望、在思考、在行动(河南日报记者 陈学桦 王雪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遥)
《繁花》剧中角色爷叔讲“外行看门面,内行看后门”。任何一门生意,外行人往往会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,而内行人看的是更为实质性的东西:市场的真实需求是什么,从业者究竟有多少利润来支撑?
从上千元的“奢侈级”消费品,到如今一两百元的“低门槛”,汉服的需求旺盛,根本还是由于价格的降低。而价格降低的背后,又是行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降低。从这一点来说,以曹县为代表的汉服生产集聚地功不可没。
同时,华夏自信,“华服”先行。中国自古就有着“衣冠上国”“礼仪之邦”的美誉。以洛阳为代表的城市,提供汉服体验场景,也是推动汉服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主要的因素。汉服正热,近悦远来。各地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不计其数,这份对国潮国风的自信,正是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绽放,更是当代青年文化自信的真实写照。(河南日报记者 王雪娜)